当前位置:首页 > 1文化政策与资讯 (www.gov.cn) > 正文

我要看大榆树,榆树大树图片

摘要: 根植记忆:大榆树的呼唤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,想要去寻找某样东西,哪怕它看似平凡,却仿佛与你的灵魂深...

根植记忆:大榆树的呼唤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,想要去寻找某样东西,哪怕它看似平凡,却仿佛与你的灵魂深处紧密相连?对我而言,这样东西,是一棵大榆树。

这棵大榆树并非什么著名的景点,也没有被列入旅游手册的推荐清单。它生长在北方一个宁静的村庄边缘,树干粗壮得需要三人合抱,枝叶繁茂如云,阳光透过缝隙洒落时,光影斑驳如同时间的碎片。村里老人说,这棵树已经在这里站立了超过三百年。三百年,足以见证王朝更迭、时代变迁,也足以让无数人的故事在它的荫蔽下悄然发生。

为什么“我要看大榆树”?或许是因为童年时祖母的故事。她总说,这棵榆树是村庄的守护神,经历过战乱、饥荒,却始终屹立不倒。它的根深深扎进土地,而它的枝叶,则像一双张开的手臂,庇护着一代又一代人。当我疲惫于城市的喧嚣,迷失在996的循环中时,祖母的这段话像一束光,照进了我日渐麻木的内心。

于是,我决定出发,去找寻这棵只在记忆中浮现的树。

旅程并不轻松。村庄没有直达的高铁,我需要先乘绿皮火车到附近的县城,再转乘摇摇晃晃的乡村巴士。一路上,风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变为稻田与农舍交织的田园画卷。同车的村民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“外来客”,而当我说出“我要去看那棵大榆树”时,他们的脸上顿时浮现出温暖的笑意。

“那棵树啊,就在村东头,好找得很!”一位大叔热情地指路,仿佛我的目的地也是他们的骄傲。

终于,在夕阳西下的时分,我看到了它。大榆树比我想象的更加宏伟。树干上斑驳的痕迹像是刻满了岁月的密码,而枝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,发出沙沙的声响,像是在低语一个古老的故事。我伸手触摸那粗糙的树皮,一瞬间,仿佛能感受到三百年的风雨、欢笑与泪水都沉淀在这里。

树下有几块光滑的石凳,显然是常有人来此小坐。一位正在纳凉的老爷爷笑着对我说:“这棵树啊,看过嫁娶,送走过逝者,也听过小娃娃的第一次笑声。它什么都不说,可什么都记得。”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常常追逐新奇与刺激,却忽略了那些静默却深厚的力量。大榆树就是这样一种存在——它不喧哗,却自有声。

荫蔽心灵:与树共处的启示

坐在大榆树下,时间仿佛慢了下来。夕阳的余晖为树叶镀上一层金边,远处传来归家农人的吆喝声和犬吠声,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画面。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我如此渴望来到这里——不仅仅是为了追寻一份记忆,更是为了寻找一种返璞归真的安宁。

现代人的生活被数字和效率填满。我们盯着屏幕的时间多过仰望天空,计算利益的速度快过感受四季。而大榆树的存在,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内心缺失的部分:对自然的敬畏,对历史的尊重,以及对慢生活的向往。

这棵树教会我的一件事是“扎根”。它的根须深入地下数十米,默默汲取养分,无畏干旱与风雨。人生或许也是如此——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拼命向外扩展,而在于向内沉淀。那些我们认为普通甚至遗忘的根基——家庭、传统、自然——恰恰是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关键。

另一个启示来自它的“包容”。大榆树下,曾是村民集会的地方,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,是恋人许下承诺的见证者。它不拒绝任何人,不计较得失,只是静静地提供荫蔽。这种无私,让人不禁反思: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,我们是否渐渐丢失了分享与包容的能力?

当我准备离开时,村庄已然点起灯火。一位大娘塞给我一包刚蒸好的榆钱馍馍——榆树春天会结出嫩绿的果实,村里人习惯用它做成食物,寓意收获与感恩。我咀嚼着那清甜的滋味,想起老人们常说的:“榆树养人,也养心。”

回程的路上,我不断回味这次旅程。或许,“我要看大榆树”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潜意识里对真实、对自然、对本源的一种回归。没有人能真正逃离现代生活,但我们可以选择偶尔慢下来,去触摸一棵树,去倾听一段故事,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。

如果你也觉得疲惫,或许可以试着对自己说:“我要看大榆树。”不一定非得是榆树,它可以是一朵花、一片海、一座山,或任何一个能让你重新连接自然与初心的地点。因为有时候,答案不在远方,而在那些静默而永恒的事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