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织的地带,榆树是最常见也最耐看的树。它不似梧桐那般姿态高傲,也不似柳树那般柔情似水,榆树的美,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厚重。很多村子里都有一棵老榆树,树身粗得要三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,树皮深裂如岁月的年轮,枝叶伸向天空,仿佛在默默守望这一方土地。
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,这棵老榆树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,它还是村民心中的“干妈”。所谓认老榆树为干妈,最早源自一种古老的信仰——认为榆树有灵,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、平安无病。老榆树经年累月经历风雨,却屹立不倒,象征着坚韧与守护。孩子出生后,家人会举行一个小仪式,把孩子带到老榆树下,轻轻触摸树干,口中念着认干妈的词句,从此,孩子与老榆树结成了“亲缘”。
这种活动不仅是祈福,更是社区情感的纽带。老榆树作为干妈,其实凝结的是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守护心愿。成年的孩子回乡路过老榆树,总会下意识去摸一摸树干,就像向真的母亲问候那样。
你或许会好奇,“认老榆树为干妈”,总不能什么都不带吧?在老辈人的传说里,认干妈的礼物必须“有心、有形、有意”。
红绳或红布象征吉祥、驱邪与护佑。红色在民俗中是极强的保护色,挂在老榆树的枝桠上,就像系上了祝福的符。我奶奶总说,红布不能太大,要手掌能握住的长方形,意思是“小小心意,长长情”。
糕点或油饼甜食代表着孩子人生甜美,油饼则寓意圆满。在农村,油饼那股浓郁的香味,不止勾起了老榆树下的仪式感,也把全村的味觉记忆串连起来。
纸钱或香火纸钱并不是“烧给树”的意思,而是象征敬奉,传递心意与祈愿。香火则是连接人和树灵的媒介,烟雾袅袅,有一种通灵感。
孩子的头发或小衣物有的地方流行剪一缕孩子的胎发,用红布包好系在树枝上,表示“从此这孩子就是树的孩子”。小衣物则带着熟悉的味道,让“干妈”认得这个孩子。
第一,榆树寿命长,生命力旺盛,不怕旱不怕涝,象征坚韧与护佑;第二,榆树的木质坚硬耐用,在民间还会用来做家具与农具,这也让它在生活中有实用与情感的双重价值;第三,榆树叶与果实(榆钱)可食用,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老榆树也曾养活过村中穷困的人。
所以,认老榆树做干妈,不只是为了仪式的庄重,更是因为它真的像一个慈祥又能干的母亲——不仅守护你,还在你缺乏的时候给你一口粮。这样一位“母亲”,谁不想认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