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华北某个小城,几乎每个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一个温柔又有点固执的女人——小马妈妈。外表上,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女性,常常穿着略显朴素的衣服,背着一个磨旧的帆布包,但眼睛里总是亮晶晶的,看着每一个孩子,就好像看见了自己家中的宝贝。
“小马妈妈”这个称呼,并不是她儿子或女儿的专属,而是很多孩子给她起的名字。因为她叫马晓琴,而她愿意成为所有孩子的“妈妈”。有人说,她是一名公益志愿者,也有人说,她是个坚信陪伴比物质更重要的亲子导师。
故事的开端,是一次偶然的救助。六年前,小马妈妈在回家的公交车上,看见一个坐在后排的小女孩在默默抹眼泪。她的衣服有点旧,鞋子上甚至有裂口。那一刻,她没有多想,只是蹲下来轻声问:“你怎么了?”小女孩说,数学没学好,被老师批评了,她很怕回家被爸爸骂。
小马妈妈听完,没有说大道理,而是用手轻轻摸了摸她的脑袋,告诉她:“没事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从那天起,小女孩多了一个能倾诉的“大人”。
她的方式很特别,不说漂亮话,只做安静的陪伴。在很多家长眼里,教育是辅导作业、报昂贵的兴趣班。但小马妈妈认为,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感到自己值得被爱——无条件的爱。所以,她会在别的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先蹲下来看孩子的眼睛,问:“你今天是不是很累?”她喜欢带孩子们去河边捡石子,去郊外看星星,让他们在笑声里学会表达快乐,也学会面对失败。
慢慢地,大家发现,小马妈妈不仅仅是在帮助孩子,她也在帮父母。她会组织免费的亲子沟通分享会,让那些常常为孩子发火的父母学会倾听;会带一群大人去儿童福利院,让他们看到,比成绩更重要的,是孩子的笑脸。
她的名字,开始在城里传开。有一次,本地电视台报道了她坚持四年走访孤儿院、为那里的孩子拍成长纪念照的故事。节目播出后,很多人打电话问:“她到底是谁?”从那天起,“小马妈妈”的名字不再只是孩子口中的昵称,而是一种象征——象征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还有一些人愿意慢下来,来听你讲完一个故事,来记住一个笑容。
对于小马妈妈来说,这个称呼像是一份无形的责任。每当有人叫她“小马妈妈”,她都会笑着回答:“我能做的不多,但我会一直做。”她的笑容不夸张,却能让人觉得安心。
在别人眼里,她只是一个普通女人,但在孩子们眼里,她是奇迹。奇迹不是魔法,而是一个人愿意用六年甚至更久,去倾注真心、耐心和时间,守护那些她本可以视而不见的孩子。在这个物质要求越来越高、时间被工作切割成碎片的社会里,这样的坚持显得格外珍贵。
而关于“小马妈妈是谁”这个问题,也许答案并不在她的身份,而在她做的每一个选择和举动——她是爱的一部分,是生活中难得的温柔。